常识在线

姓名通考历史

我们说,姓名离不开人,人也离不开姓名。人与人的姓名同在,人的姓名与人同在。通过人的姓名,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,还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许多方面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人的姓名,不仅是民俗民风的重要表现,而且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窗口。 在当今的社会交往中,人们第一次见面或通电话,总不免要互通姓名,总不免要问对方:“贵姓?”“怎样称呼?”或者要自报家门:“我是某某某。”其它,如寄信件、发电报、打电话、邮寄包裹,都是离不开人的姓氏和名字的。即使不直接交往,在述及历史,在转述他人时,也离不开要使用别人的姓氏和名字。姓名和名字,是识别社会成员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,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。 姓名,还常常和时代、政治有或疏或密的关联。1958年,取名跃迸、超英、超美一类名字的人较多。那是因为在那个时期,我国社会开始了大跃进,人们又以趋时为习尚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卫东、学东、学军、建军一类取名字的特别多,那显然是与毛泽东被推上神龛,全国学习解放军密切相关的。从这个角度看,取名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特定时代的反映,是特定政治的产物。 姓名,还反映出某些地域的特点,比如,爱称“阿”,这是南方的习俗,主要是上海、广东、香港等地。如陈阿大,刘阿贵,李阿香。在这些地方,不仅对没有名字的人取名爱用“阿”,而且对一些已有名字的人,也爱用“阿”来称呼。很初,也许是 属于爱称,只限于一家人中对晚辈的亲呢称呼,如称赵建德为阿德、李月华为阿华。推而广之,成了习惯,在一个里弄内,在一个村庄里,或者对
他方异土的亲朋也这样称呼了。从这个角度看,姓名又或明或暗地是特定地域的标号。 至于用名字来揭示性别,那更几乎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了。 比如,张莉、王艳、李芳、赵芬,一见名字就知道那是女性。张大力、王鹏飞、李天贵、陈建功,一见名字,就知道那是男性。当然,某类名字,并不为女性或男性所专有,有的女性取了男性的名字,也有的男性取了女性的名字。但那究竟是少数。特别是男性取女性的名字,不仅少见,而且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戏谑乃至讥评。如果,实在取了,也无所谓。比如梅兰芳,就人们习俗而言,这通常应看作是女性的名字,但恐怕谁也不会去非议他的。 自然,这不仅是他已成为艺术大师,而且还因为他在京剧行当中属旦角,饰演的是女性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的取名,仍与揭示性别有关的。 对于人来说,姓氏和名字,它不只是一个一般的代号,也不只是识别社会成员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,也不只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手段,通过人的姓名,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的某些方面。这一点看,姓名又是特定民族的一个小窗口。 从姓氏和名字中,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。古往今来,无数生动的事例,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理:如果名字取得好,对一个人的仪表、性格、气质、文化教养乃至知名度,都可以起着方面不同、程度不等的作用。王美容、陈丽丽等,这自然是对仪表的衬托。李刚、王毅,这显然是对性格的揭示。张学礼、陈师贤,这是对美好的向往。


电话:
微信:

标签:

网站首页
联系电话
复制微信号